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奋斗不止,涌现出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引领了一个奋斗的民族。开学至今,我们已经观看了丰子恺、老舍、闻一多、王洛宾、梅贻琦等人的纪录片。请从观看的大师中任选一人,写一段人物评价。要求:结合人物生平事迹,运用2种修辞手法,100—150字。 示例: 穆旦 他是天才的诗人,却将写下的诗行丢进垃圾桶;他是谦逊的老师,却因乌有之罪困于暗室;他是爱国的赤子,却只能把热情熬成沉默。逼仄的世间,翻译成了他的出路。穆旦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和作品是一道阳光,长久地温暖这个民族。
|
|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① 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② 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③ 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④ ,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⑤ 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
A.A B.B C.C D.D
|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为这诗一般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C.鲁迅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用他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墨,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灵的苦痛与挣扎的具体情状。 D.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②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亮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亮》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③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④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但是一些年轻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去谋求就业。 ⑤“古来磨灭几人知,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⑥1945年,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明知是鸿门宴,但还是欣然前往,并以自己最大诚意和智慧化解了危机,拨开了云雾。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 间牒 编辑 暗然神伤 B.洗涤 攒射 青荇 欣然前往 C.斑斓 尸骸 廖廓 书生意气 D.笙箫 惆伥 苍茫 世人瞩目
|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绯红(fēi) 彳亍(chì) 满载(zài) 殒身不恤(yǔn) B.怯懦(ruó) 踌躇(chú) 河畔(pàn) 长歌当哭(dàng) C.屠戮(lù) 菲薄(fēi) 撰写(zhuàn) 桀骜不驯(ào) D.窒息(zhì) 喋血(xuè) 长篙(hāo) 峥嵘岁月(ròng)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思想境界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似。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用叠字“斜斜”,生动地描绘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世家,史籍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名。其体例创自《史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张良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