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 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养多只猫于店中,供客人就餐时观赏逗摸的猫咖啡和猫餐厅也同样火爆。 2014年,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接受采访,当被问到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 猫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瘫”的表情也许琢磨不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里,却能随意被加上对话,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某种表达。猫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的性格,如今却帮助其打了一个翻身仗,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咪照片却有380万张。人们喜爱在网上用猫来社交,因此诞生了许多流量不低于明星的“网红猫”,即使不养猫,年轻人也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摘编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2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所以人们心甘情愿地养猫。 B.“生荣死哀”这个词用来形容古埃及家猫的生活再合适不过,无论王室还是平民,对死去家猫都要予以哀悼。 C.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不少人选择养猫。 D.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交流分享可爱猫咪的图片与视频,获取巨大的流量,这个产业叫“云吸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 B.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城乡人们宠爱的原因。 C.文章引用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可差遣,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D.通过因果思维着重论证宠物猫是因何、如何占领都市圈和互联网的。 3.下面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海中也有猫的陪伴,猫除了能消灭船上的鼠患以外,还能使孤独的远航者获得放松和愉悦。 B.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主要原因之一是猫能将在谷物中泛滥的毒蛇和鼠类消灭。 C.猫在陪伴人类的历史中也曾惨遭厄运,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 D.中世纪欧洲大规模的黑死病(鼠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被大量屠杀。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谁不经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 (《我的梦》) 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 (《无问西东》)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 敞开温暖怀抱。 (《我们都是追梦人》)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触发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向你的同学们表达你的认识和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
|
下面几组句子中,使用的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大王来何操 时人莫之许也 唯我马首是瞻 沛公安在 B.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C.得复见将军于此 见燕使者咸阳宫 以其无礼于晋 燕王拜送于庭 D.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群臣侍殿上者
|
|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 激浊洋清 博闻强记 短小精悍 B.不寒而粟 步履蹒跚 草菅人命 廖廓江天 C.图穷匕见 戮力同心 秋豪无犯 劳苦功高 D.目眦尽裂 自矜功伐 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 ,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 ,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B.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C.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晋文公认为作战应遵循道义。他认为“_____”是不仁道的,“___”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替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所以撤军离开郑国。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中从“士”的角度侧面展示荆轲出行场面悲壮和激愤的两处是:士皆垂泪涕泣;________,_________。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是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长地阔”“岭头”“白云”看似自然之物,但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疠”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 C.“人何处”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类似于设问,不答而答,不言自明,表意含蓄。 D.最后一联“两地江山”即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酈,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宜、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指楚庄王八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汉武帝之前采用这种纪年法的比较普遍,“庆历四年春”也是采用这种纪年法。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诚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己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鸣鸣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宜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丰富了人物性格。 B.朱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2.文中的朱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况分析。 3.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