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D.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某班级召开“读书的意义”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真实学习生活,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有的同学说,我没有思考过,父母让我读我就读。有的同学说,我家里很有钱,父母只要我在学校不惹事就行,读不读没关系。有的同学说,我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未来更加美好。有的同学说,我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奇迹……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下面是某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多处不得体,请找出两处并作修改。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莅临今天的开学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向参加典礼的领导、老师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高二、高三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在此,我惠赠同学们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拼搏而辉煌!

①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文节选自2019年9月9日《泰安日报》文章《超级杂交稻:书写人类反饥饿史上光辉篇章》。

1956年,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科研生涯。因被“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走了几年弯路,后转而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1961年7月的一天,他发现了一株“____________”的稻株。这株稻株颗粒饱满、有10多个8寸长稻穗、长势犹如“瀑布”。袁隆平自认找到了“良种”,____________地做标记、培育,期待来年亩产试验的大增收。怎知第二年,他满心期盼的“良种”,抽穗却____________。“我很灰心,坐在田埂上,呆望着稻株百思不得其解。”袁隆平说。“发呆”中,他突然来了灵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现了杂种后代才有的“分离”现象,(       )他赶紧记载和反复统计稻穗参差不齐的分离比例。3∶1!完全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袁隆平兴奋极了:他选到植株,确为天然杂交稻!水稻也确实可能存在杂种优势!尽管当时学术界普遍否认水稻杂种优势的存在,但袁隆平还是坚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态度。”袁隆平说。为此,他带着夫人、学生,一起寻找他“预测”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吃完早饭就下田,带两个馒头当午餐,忙到下午4点才回家。每天都要在几千、几万株稻穗里寻找,真的就是___________。仅1964年、1965年,他们就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反复试验和积累,最终奠定了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研究方向。

B.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

C.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研究方向。

D.根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选定了杂交水稻方向研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

B.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

C.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许有杂种优势。

D.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超凡脱俗    如履薄冰    参差不齐    火中取栗

B.鹤立鸡群    小心翼翼    良莠不齐    火中取栗

C.超凡脱俗    如履薄冰    良莠不齐    大海捞针

D.鹤立鸡群    小心翼翼    参差不齐    大海捞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心志。

(2)《诗经·氓》表现女子悔恨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形象表述孔子对富贵的态度。

(4)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一句总括了雄关固若金汤的形势,又以“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表现了历史的盛衰无常。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记室夜别

范云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注)①范云,南北朝人,父范抗在郢府任职,范云随侍其侧,与记室参军沈约交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

B.颔联写知心朋友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面对秋风秋月,倍感惆怅。

C.颈联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别后旅程寂寥的想象。

D.诗中的离别凄惨悲切,同时又有一股清丽之气贯穿于内,轻盈洒脱。

2.尾联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孝恭,少沉敏有识量。高祖已定京师,诏拜山南招慰大使,徇巴蜀,下三十馀州。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孝恭曰:“不然。今列城皆吾寇,若获之则杀,后渠有降者乎?”悉纵之。繇是腾檄所至辄下。萧铣据江陵,孝恭数进策图铣,帝嘉纳。进王赵郡,乃大治舟舰,肄水战。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遂图江陵,尽召巴蜀首领子弟收用之,外示引擢而内实质也。俄进荆湘道总管,统水陆十二军发夷陵,破铣二镇。纵战舰放江中,诸将曰:“得舟当济吾用,弃之反资贼,奈何?”孝恭曰:“铣之境南际岭,左薄洞庭,地险士众。今铣濒江镇戍,若城未拔而援至,我且有内外忧。舟虽多,何所用之?见舻舳蔽江下,必谓铣已败,不即进兵,觇候往返,以引救期,则吾既拔江陵矣。”已而救兵到巴陵,见船,疑不进。铣内外阻绝,遂降。帝悦,迁荆州大总管,诏图破铣状以进。辅公柘反,寇寿阳,诏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之。引兵趋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周、卢祖尚皆禀节度。公柘将冯惠亮等拒崄邀战,孝恭坚壁不出,遣奇兵绝饷道。贼饥,夜薄营,孝恭卧不动。明日,使羸兵扣贼垒挑之,祖尚选精骑阵以待。俄而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军,薄战,遂大败。惠亮退保梁山。孝恭乘胜破其别镇,贼赴水死者数千计。公柘穷,弃丹阳走,骑穷追,生禽之,江南平。贞观初,为礼部尚书,改王河间。暴。隋亡,盗贼遍天下,皆太宗自讨定,谋臣骁帅并隶麾下,无特将专勋者,惟孝恭独有方面功以自见云。

(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B.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C.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D.进击朱粲/破之/俘其众/诸将曰/粲徒食人/挚贼也/请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京”与“师”常并称“京师”。

B.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后世沿用一帝一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孝恭擅于权谋,表面上提拔重用巴蜀地区首领子弟,其实是将他们作为人质。

B.李孝恭长于攻心,派唐军乘船舰顺江而下,使敌兵迟疑不敢进,萧铣最终绝望投降。

C.李孝恭善用奇兵,他坚守壁垒不出战,派兵断绝贼寇粮道,诱敌深入,大败敌军。

D.李孝恭颇有雄才,唐太宗率军征伐,部下无人独自领兵建功,唯有李孝恭独当一面。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铣濒江镇戍,若城未拔而援至,我且有内外忧。

(2)俄而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军,薄战,遂大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居的河流

彭家河

我的老家在川北深山中。川北自古贫瘠,“阆苍南,最苦寒”,即是说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最为荒芜落后。如何才能让山水生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苍溪早年就在山上做文章,满山柏树灌木卖不成钱,那就改种果树啊,比如雪梨和猕猴桃。在我上小学的80年代初,就知道苍溪雪梨味道好,只有过年时父母才会买个雪梨罐头全家分食,吃完罐头还要往罐头瓶子里倒些温水涮一涮,把微甜的水喝完。如今,无论是雪梨还是猕猴桃,尽可大快朵颐。每年梨花盛开的时候,花下还总少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阆中呢?不是有一片片青瓦旧院吗?当别的地方都在大规模拆迁改造建高楼的时候,阆中逆其道而行之,修旧如旧,保护古城,换个地方建新城。如今,阆中古城已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每逢节假日,阆中街巷火树银花,人如潮涌。

人们可以到苍溪买雪梨、猕猴桃,以饱口福;可以到阆中看风景,以饱眼福。那么,嘉陵江顺流而下的南部呢?

既然水能生财,那就不能让它白白流走!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川东40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上万南部人民曾肩挑背扛,在升钟镇两山间修起了一道79米高的大坝。13亿立方米的水体存放在川北高山之间,这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啊!可是如何让这湖死水变活水呢?发展旅游是个好办法。于是升钟水库更名升钟湖,开始举办全国钓鱼大赛聚人气招客商。想不到,这办法行!南部县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国际钓鱼比赛,升钟湖美名远扬,渔家乐、农家乐、钓鱼场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

几年间,嘉陵江梯级开发工程相继竣工,苍溪、阆中、南部城边都建好了高大的水坝,湖水让沿江的三县临湖而居,让川北大山里的村落、城镇兼有了江南水乡的风韵,还带来了鱼米之乡的商机。定居的水,让川北山乡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景区,再一次刷新了世人对川北的印象。

流动的水固然有其流动灵秀之美,定居的水也有其平静深邃之美。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让水定居,更能因水聚财。重回故土,老区已换新颜。苍溪看山,阆中看城,南部看水,可谓“阆苍南,美名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阆苍南,最苦寒”,既交代了川北山乡人寻求脱贫的原因,又与结尾“阆苍南,美名扬”形成鲜明对照。

B.本文叙说川北山乡的发展历程,重点突出了川北南部利用升钟水库发展旅游从而摆脱贫困的过程。

C.作者回忆上小学时全家分食雪梨罐头的经历,主要目的在于说明童年时家乡的贫困,往事不堪回首。

D.“定居的水,让川北山乡蝶变”,川北人利用山水生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蝶变”一词形象概括了这种巨变。

2.作者说“定居的水也有其平静深邃之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蹭饭王

孙博

石奇峰连续开了五个小时车,终于在天黑前抵达枫城。入住酒店后已饥肠辘辘,他顾不上洗把脸,径直去寻找吃的。

来到二楼中餐厅,只见“北大加拿大枫城校友会”把场子包了,准备举办“青少年人工智能促进会”成立大会。他不想去一楼吃那讨厌的西餐,便有想混进去的念头。顺便也想了解一下,这个人工智能(AI)促进会到底做啥的?

进门时,有个貌美如花的姑娘把他拦住,胸牌上写有“苗燕子秘书”,她彬彬有礼地说:“请问先生是北大校友会的吗?”

高大的石奇峰摇摇头,她说:“会员才免费,那你得交五十块钱餐费。”

“入校友会有啥要求?”

“那简单,只要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人,都有资格申请,交十块钱。”

石奇峰内心想,只要申请就能省下四十块加元,何乐而不为?便向她拿了一张表,在旁边桌子上飞速地填写。

燕子接过表格一看,叫了起来:“你根本不是北大毕业的!”

“请你看清楚。”

燕子哭笑不得地说:“你只是在那儿上过幼儿园啊。”

“幼儿园难道不是学习吗?”他冷静地说。

燕子这才仔细打量他,满脸的络腮胡子,长发及肩,上身穿着短袖无领T恤,下身是发白的牛仔裤,棕色的皮鞋也已破旧,还真有点儿像叫花子。

她拉长了脸,说:“石先生,我看你是来蹭饭的吧!”

“应该叫合理蹭饭。国外赚钱也不容易,能省则省嘛。”他理直气壮地答。

她大声说:“今儿总算碰到‘蹭饭王’了!”

“苗秘书,你这话有点儿重了。”他板起脸。

年长的丁会长见到有状况,马上疾步走来,把燕子拉到一边,窃窃私语。

尔后,丁会长来到石奇峰面前,笑眯眯地说:“石先生,我看这样吧,问你两个简单的问题,如果答对了,马上就入会。”

他耸耸肩,丁会长问:“你是上的北大哪个幼儿园?”

“我在东门外的燕东园内,另一个在西门对面的蔚秀园内。”他如数家珍。

丁会长又问:“那你父母在北大工作吗?”

他边点头边答:“我们家是一九八四年去的深圳大学,父母都是去援建的。那时,我刚上完幼儿园。”

丁会长抬高手,说:“那你肯定是北大家属,我就特批你入会了。”

他双手作揖,说:“谢谢丁会长相容并包!”

丁会长微笑着答:“这也是咱北大精神嘛。”

石奇峰面带三分笑,把十块钱交给了燕子,便大摇大摆地闯进去了。

看着他的背影,燕子气得直跺脚,自言自语:“简直是一个人渣!”

丁会长安慰起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你就多担待点。”

石奇峰进入偌大的餐厅,几乎都满座了。最终,他在主席台旁边的桌子找到一个空位。入座后,他狼吞虎咽般地吃着点心,连喝了三杯饮料,总算充饥了。同桌的八九个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片刻后,丁会长上台主持会议,宣布“青少年人工智能促进会”正式成立。他说该会是由校友会的几个年轻人牵头,旨在促进本城青少年的研究,正在筹备AI设计大赛,还望大家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接着,丁会长请出年轻的吴鑫博士演讲。吴博士走上台,扼要介绍了AI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前后半小时,引起不少反响。

临下台前,吴博士突然指着石奇峰那桌,说道:“事实上,最有资格讲AI最新发展趋势的人不是我,而是在座的石奇峰博士,在AI开发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走在世界前列,石博士就是其中一员大将。明天将在这里召开国际AI研讨会,我又可以聆听石博士的教诲了。”

石奇峰被这突如其来的点名搞晕了,丁会长趁机冲上台,大声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啊,石博士是今天才加入咱们校友会的特批会员,就请他上来讲几句吧。”

石奇峰无法拒绝掌声,只好硬着头皮上台。他拿着话筒说:“我的导师是AI领域的先驱本吉奥,我本人只是蒙特利尔AI军团的成员。刚才,吴博士讲得太棒了,不必重复。据丁会长说将举办AI设计大赛,我建议办成全球性的,我的团队愿意效劳。当然,这需要较大的启动资金,我先以个人名义捐赠两万加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台下多人举手愿意捐款。

丰盛的晚餐后,石奇峰当场开了支票,双手递给丁会长,两人紧紧握手。一旁的燕子无颜以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石奇峰和苗秘书、丁会长的对话,在对话中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讲述了石奇峰在酒店蹭饭的经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石奇峰想吃中餐,蹭饭受阻,后获准入会用餐,最终捐款两万。

C.丁会长灵活变通,善于化解矛盾。既安抚了苗秘书,又让大会顺利进行,甚至抓住时机让大会掀起新的高潮。

D.小说结尾燕子“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燕子的羞愧之情,衬托了主要人物形象。

2.石奇峰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吴博士点明石奇峰的身份,使情节陡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559/35971) 首页 上一页 2554 2555 2556 2557 2558 2559 2560 2561 2562 2563 256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