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未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資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一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遺的地理位置、传承人、传承基地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籍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教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視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資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増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オ,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不落后于国际的。

B.中国文化产的数字化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重要技术手段。

C.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古书籍的保护。

D.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进产的数字化发展,只有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才会越来越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B.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是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裁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C.多年前,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滥用的表情包就像滥用的成语一样,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带给人们不少烦恼。表情包带来的交际便利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是文化性的,但这两者摩擦引起烦恼,与毁掉语言、降低表达能力着实不在一个层面。

⑥其实,“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从寻呼机、手机到互联网,再到流行语、字母词,还有时不时跑出来的英语乃至各种外语。著名语言学家刘海涛曾表示,语言本质上是人驱的自组织系统,即语言是活的,是语言社团自发形成和认同的,而不完全是规定的。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动态性使各种进入其中的异质符号可以有机融入语言生活之中,而这个过程充满了符号形式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针对斗图现象以及表情包的滥用与误用提出担心,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语言能力。

B.在作者看来,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难以离弃的表情包已经确定成为人们语言使用的一部分。

C.表情包,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能够在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D.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出应有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

C.第③段又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具体例子,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表情包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还能促使政见统一。

D.最后一段引用语言学家刘海涛的话证明语言是活的,其言外之意,表情符号也会成为一种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形式,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B.作为工具性的表情包给交际带来便利,但滥用误用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C.表情包一旦被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词或字母词而不再引人注目。

D.从表情包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没必要过于担心其对语言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酿酱油从种黄豆开始,煮粥从种稻子开始……山风轻抚,泉水叮咚,短视频里,李子柒在悉心劳作。除了做美食,她还会养蚕缫丝、染衣服、做竹沙发、做笔墨纸砚……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火速走红,境外粉丝高达735万。

有人极尽赞美,说李子柒是中国继成龙之后最成功的文化输出,一个李子柒能顶一百间孔子学院。也有人质疑,视频展示的是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不能真实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会加深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讲述中国故事,人们习惯的讲述者是主流媒体,熟悉的话语是高铁、5G、支付宝,李子柒展现了另一种方式,给外国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体验。

读了材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许你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思考。请你写作成文,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观察下面两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两幅漫画共同的寓意。(10字以内)

(2)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幅漫画构思的创意。

第一幅:(60字以内)                              

第二幅:(40字以内)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正在被科技进步所震荡的全新时代,全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一即一切”,也就是说,从我们生活中的任意一点,①_______在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中,老年人在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冲击,②__________而年轻一代却如鱼得水,活跃异常。因此,在今天的人类文化中,③_________而不再是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隔,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对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__   

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     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质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犀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忆”、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      的教育箴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把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_    的表达力。(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置若罔闻  得心应手  针砭时弊  相得益彰

B.置之不理  心安理得  擘肌分理  相辅相成

C.置之不理  心安理得  针砭时弊  相辅相成

D.置若罔闻  得心应手  擘肌分理  相得益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

B.它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

C.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水平为终极境界。

D.它把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辨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

B.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C.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

D.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黯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

(2)《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此词是被贬宜州后所作。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用反差强烈的笔调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一热一冷,一动一静,突出了词人的孤高淡泊。

B.词人豪兴勃发,催杯劝酒并非借酒浇愁,其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C.词人“白发簪花”,不以为羞,乐在自我调侃,借以表现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洒落超脱,不拘行止。

D.全词既借助景物渲染,又直抒胸臆,风格豪放刚健;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有的句子完全口语化。

2.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到了刘裕的典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为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

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实验,以致于他最后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B.面对身边的人的取笑、抱怨和不理解,阿图罗从不争辩,并且在第--次实验遇挫后他“一点也没有沮丧”,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C.作者以阿图罗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利于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本身的情感却隐藏了起来,叙事风格较为平和、稳重。

D.小说以“实验”为题,既因“实验”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还因“实验”中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你认为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简要阐述理由。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34/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