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其根本

C.则思知止以

D.虑壅蔽,则思心以纳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长者        人君当神器 B.斯亦伐根求木茂    膏泽斯民

C.下愚,知其不可    欲强聒 D.根不固求木之长    况于明哲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者    长:生长。 B.其根本              固:使……稳固。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D.虽欲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题型:材料作文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有多种说法,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选择一点,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手法要一致。

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张良 荆轲 樊哙 范增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优点不超过1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字去其重复,当有2000——3000字。如果认识了这2000——3000个字,平时阅读自然不成问题。“三百千千”并非仅用于识字,而是融思想道德、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宗法姓氏、生活生产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于一炉,紧靠生活,全面实用。明代学者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千家诗》也有韵脚平仄,诵读起来,抑扬有致。我国古代启蒙读物种类繁多,“三百千千”以及突出的优点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私塾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启蒙读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部,收录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自汉武帝以来,儒家超越了诸子百家,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史部,收录的主要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为止,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收录的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的著作。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鲜活有力。集,即文集,集部则是古代诗词文集的汇编。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盎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充盈;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正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  源源不断  蔚为大观  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  生生不息  蔚为大观  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D.擎天之柱  源源不断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庞然大楼,不仅非常庞大,而且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使用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D.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甲)文哪些地方说明刘邦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31/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