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四: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便也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技巧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片段三: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有删改) 技巧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片段二: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勤能补拙》) 技巧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片段一: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荆轲,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太子丹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坚贞。那手执和氏壁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守住心灵的契约》) 技巧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东一位70多岁的阿婆顶着酷暑帮儿子找工作,儿子窝在家里当蛀虫,吃饭、睡觉、打游戏。阿婆的老伴已去世多年,儿子干过一段时间的保安,后来不干了,在家啃老二十多年了…… 作家武志红: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有太多的中国式巨婴,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我国城市里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要求:结合材料,恰当立意,结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
|
下列文字节选自《三国演义》,其中三人发誓“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实三人不是在同天死的。结合原著情节,简述其中二人死时的具体原由,不超过90个字。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我!”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收藏家在无数旧物中披沙拣金,替后人挑出真正的宝贝,原来的主人此时面临着又一次考验。有人活着的时候名噪一时,①______;②______,却能在死后名满天下。学界和藏界是千百年来延续中国文化的两条血脉。有的学家不藏,③______,但是真正有成就的收藏家一定是学和藏互为表里的。如果说历史的大浪在淘沙,那么收藏家们就是蹲在河边一飘一飘舀水的人。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在山里放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山脊的荒草都长得茂盛,把牛往山上一赶,就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想在下山的路口上坐下看书,就把牛往沟里一轰。平时牛不爱叫,只有奶着犊子的生牛才爱叫。太阳一偏西,奶着犊儿的生牛就急着要回村了,你要是不让它回,它就“哞——哞——”地叫个不停,急得团团转,无心再吃草,有一回,我在山洼洼里,睡着了,醒来太阳已经挨近了山顶。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忽然发现少了一头,山里常有被雨水冲成的暗洞,牛踩上就会掉下去摔坏。破老汉先也一惊,但马上看明白了,说:“没麻搭,它想儿了,回去了。”( )。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了的是一头奶犊儿的生牛,我才发现。 B.我才发现,少了的是一头奶犊儿的生牛。 C.是一头奶犊儿的生牛少了,我才发现。 D.我才发现,是一头奶犊儿的生牛少了。 2.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哞——哞——”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用说别的,就是光听这些课程名称——“公正”“幸福”“生长”——你就有听下去的冲动。 B.有些国家开始担心了,因为近年来中国军队——尤其是火箭军——实力增长迅猛,其实没有必要。 C.揭示漫画寓意,挖掘隐含信息——主体、事件、对不对、为什么,才能进一步提炼画面的主题。 D.爆竹声中一岁除,“嗖——嗖——”,一枚枚礼花“砰——砰——”的爆出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牛往上山一赶,就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把牛往沟里一轰,就在下山的路口坐下看书。 B.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下山的路口上坐下看书。 C.把牛往沟里一轰,在下山的路口上坐下看书;或是把牛赶上山,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 D.把牛往沟里一轰,或是把牛赶上山,就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在下山的路口上坐下看书。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感叹人们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一个人想要没有疑惑也很困难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感叹人生多艰、世事多难、头发多白,潦倒兼病把酒戒,借酒销愁也不能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独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释)①陈琳:“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在今江苏省邳州市,②霸才:即诗人自己。③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寓含诗人对陈琳的仰慕尊崇之情,也暗示诗人与陈琳的际遇一致,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 B.颔联的“应”字写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饱含世无知音的伤感与郁闷。 C.铜雀台是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来彰显其平定四海功劳的建筑,“铜雀荒凉”象征着一个重才重贤时代的消逝。 D.全诗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文采斐然,寄托遥深,表面上是凭吊陈琳,实则自伤身世,抒写霸才无主之感。 2.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结合本诗的某一联简要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