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首次发布《中国硬科技领域白皮书》。“硬科技”的理念在2010年由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提出,即“比高科技更加核心、更加高精尖的原创性技术”。 硬科技是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较大,有明确的应用产品和产业基础,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个领域。 材料二: 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和以实现广域或特定范围内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的发展,使智能烹饪、智能调节灯光、智能空调温控、智能家庭影院和音响等都将成为现实。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碳纤维就是一种新材料。这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纤维材料,质量比金属铝轻,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广泛应用于新型纺织机械、电缆、油田钻探、风电设备、航空航天、核电、军工、医疗器械、汽车复合材料、建筑等领域。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氢能等。相对于以石化燃料为代表的传统能源,新能源污染少、储量大,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今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商业逻辑都将被摧毁重建,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都将从头再来,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 材料三: 在2017年7月召开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展示了自己将无人驾驶车辆开上五环路的视频,一举成为互联网上讨论的“大红人”。 作为国内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头羊,百度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为一众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国内智能语音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材料四: 目前,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4%。在产业集群方面,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北京、天津、深圳、宁波等地区初步形成了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整合;全国已建设了48个新材料领域相关基地,形成了一批发展载体。 我国智慧能源进程和能源互联网的推进工作进展迅速,2013年11月“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2015年2月“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启用。智慧能源产业正一步步朝着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迈进。同时,智慧能源的相关产业链也逐渐形成,未来,“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将持续渗透,智慧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在一项有关新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的采访中,30%的受访者表示,新技术使他们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许多人即使在执行日常任务时也会觉得自己是个新手。接近50%的受访者认为,科技将使学习变得更快捷。55%的人认为技术变革将加速在工作中所需技能的改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硬科技”与高科技的主要区别,是“硬科技”具有自主研发、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等特点。 B.“物联网”需部署信息传感设备,借助网络设施实现智能化管理、信息交换,是物与物、物与人相连的互联网。 C.“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它以新技术为基础,可以系统地开发利用,相较传统能源污染少、储量大。 D.“智能制造”这种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能够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和判断、构思和决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硬科技集中于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领域,所以被复制和模仿的难度很大。 B.物联网借助系列信息传感设备,使烹饪、灯光调节、空调温控等的智能化成为可能。 C.作为新材料,碳纤维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也具有钢铁和纺织纤维的所有特征。 D.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呼唤人们发展新能源,如美国近年来大力开发页岩气和页岩油。 E.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促着许多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技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并就新时代怎样“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地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如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的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宴会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对儿子的爱。 B.女主人公“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打工母子的生活冲击了她的心灵。 C.小说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第4段写“老头”面部如木刻,咳痰“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则满足了这个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认识和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礼靠传统来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C.乡土社会中人们安土重迁,不分秦汉,代代如是,所以前人方案都是值得保守的。 D.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会得到处罚;而礼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人治”和“法治”的普遍性认知中引出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文章第2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和“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文章第3段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因而“保守”传统,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第5段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即使生活在现代国家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仍然需要遵守祖宗的成法——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不能说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规范而有秩序。 D.礼治曾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礼治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38年来,中国女排屡创佳绩,形成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对于女排精神,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郎平还说过:“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规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假如你所在班级举行辩题为“女排精神靠实力还是意志”的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发言稿。 ②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郎平教练或者中国女排队员写一封信。 ③假如某报“青年调查”栏目正在就“学习女排精神,圆梦中华复兴”话题征稿,请你为此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西方的莎翁名剧、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必然会被后世反复解读、改编与重塑是概莫能外的。②但是,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必须准确传达和把握原著的精神实质。③在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名著改编行为是影视剧创作。④以《西游记》为例,20世纪以来它多次被推向影视屏幕。⑤孙悟空在造反英雄、儿童偶像等形象之间穿梭变化着。⑥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他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疾恶如仇、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没有变。⑦名著改编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而随之不断呈现出新风貌,⑧但是“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名著固有的优秀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应当是墨守不变的。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① ,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 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用“红药”(芍药)来寄托“黍离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看是叙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①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②相次去,夜台③茫昧得知不? (注):①唐朝诗人元稹,字微之,与诗人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③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梦中二人携手同游,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 B.颔联诗人以三国时刘桢卧病漳浦自比,时间蹉跎了年华,微之死后,白居易也不得安生,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 C.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写得感伤而惆怅。诗人想到友人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自己却还寄居人间任凭雪落满头。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用梦中相会之愉悦和醒来之痛苦相对比,悼亡之情,铭心刻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