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棚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本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为闲职。

1)下面各项中对于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和额联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

B. “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D.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了眼前实景,又含虚写想象。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2)有人认为,正确理解“闲”是理解本诗的关键,题目中有“闲饮”,诗中有“闲征”谈谈你的理解。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極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馬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還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軌,莫如法。厉官威民,遜淫息,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灭,尽。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务:从事,致力

B.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审:明白,知道

C.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合乎

D.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负薪而救火也        他植者不然。

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亡国之廷无人            置杯则胶

D.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兼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在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現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昐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他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房屋的大好时光。

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说明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说明阔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原文表述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灭亡的故事,阐释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借以规劝宋朝的统治者。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

B.“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观点,而在《庖丁解牛》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李白俯仰天地,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流露出他当时仕途不顺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于是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追求宴饮享乐。读来虽有旷达,但也低沉阴郁。

D.我国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体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几位大师级现代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女神》《子夜》《家》《四世同堂》《北京人》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怵然戒,视为,行为迟。    至丹以荆卿计,始速祸焉。

B.杳不知其所                二虫又何知

C.肤以验其生枯            垣墙周庭,当南日

D.无忘乃父之志            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至此乎?    盖:表推测,大概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随从

C.后五年,吾妻来        归:女子出嫁

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同时,“孟、仲、季”还可以表示月份顺序,如:阴历一月可称为“孟春”,八月可以称为“仲秋”。

B.“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和每月第一天,“三五之夜”中的“三五”和“七月既望”中的“既望”都是指农历每月十五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宫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徙”“升”等。“授”“拜”“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的谦虚与尊敬。如:帝王多自称“孤”、“寡”,人们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时常用“鄙”或“愚”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__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       ,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__。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B. 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 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D. 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 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C. 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 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B. 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 “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D.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讲过狼的特性:狼的嗅觉很敏锐,很远的地方有肉,它都会跑过去;它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往往是一群狼而不是一只狼去抢肉;狼的奋斗精神是不屈不挠的,有时甚至奋不顾身。

有人赞同这种“狼文化”,认为是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体现;有人反对这种“狼文化”,认为过于功利,过于残忍,缺乏温情;也有人认为“狼文化”在不同文化语境或不同情况下意义不同,很难下结论。

对“狼文化”,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25/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