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如图为它运动的位移时间S – t图象,则
A.两物体同时运动,从同一地点出发 B.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S0(m)处 C.乙在途中停留了一段时间,甲是一直在运动 D.从计时开始,经过t1时间两物体速度相等
|
|
|
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
|
|
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物体在F=20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固定不动且与水平方向成=37角,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拉力F作用物体2s后撤去。(g=10m/s2,
试求:(1)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运动时对斜面的压力大小; (2)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3)撤去力F作用后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
|
|
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10m/s,方向向东,5s后物体的速度为15m/s,方向向西,试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2)这5s内物体运动的位移的大小及方向; (3)这5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
|
|
如图甲所示为一风力实验示意图。开始时,质量m=2kg的小球穿在固定的足够长的水平细杆上,并静止于O点。现用沿杆水平向右的恒定风力F作用于小球上,经时间t=1s后撤去风力。小球沿细杆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试求:
(1)小球沿细杆滑行的距离; (2)小球与细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3)风力F的大小。
|
|
|
如图(a)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电火花计时器,C为装有砝码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在实验中用细线对小车拉力F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a可用纸带上的点求得。
A.用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来表示F,对实验结果会产生误差 B.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把木板D的左端适当垫高 C.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D.木板D的左端被垫高后,图中细线应保持与木板表面平行 (2)图(b)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由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a= m/s2 (加速度a的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与对应的质量m数据如下表:
利用上表数据,在(c)图坐标纸中选择合适物理量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作出直观反映
|
|||||||||||||||||||||||||
|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 (1)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O点。在这一步操作中必须记录的是 A.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B.橡皮条伸长后的总长度 C.描下O点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D.橡皮条固定端的位置 (2)做实验时,根据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其中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图中的________是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
|
|
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A.B一定受到C的摩擦力 B.C一定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 C.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小于B、C的总重力 D.若将细绳剪断,B物体依然静止在斜面上,则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为零
|
|
|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其中F1=7N,F2=3N,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力F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B.物体受到静摩擦力为3N,方向向右 C.物体所受合力为1N,方向向右 D.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
|
|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3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制单位),则该质点 A.该质点第2s内位移的大小是10m B.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 C.该质点的初速度为3m/s D.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1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