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分)欲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Ω的金属导线的电阻,要求测量结果准确,现备有以下器材: A.电池组(3V,内阻1Ω); B.电流表(0~3A,内阻0.0125Ω); C.电流表(0~0.6A,内阻0.125Ω); D.电压表(0~3V,内阻3kΩ); E.电压表(0~15V,内阻15kΩ); F.滑动变阻器(0~20Ω,额定电流1A); G.滑动变阻器(0~1750Ω,额定电流0.3A); H.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1)上述器材中应选用的_____________(填写各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2)实验电路应采用电流表________接法(填“内”或“外”) (3)为使通过待测金属导线的电流能在0~0.5A范围内改变,请按要求在方框内补充画出测量待测金属导线的电阻Rx的电路图.
|
|
|
(9分)实验小组用如下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小车质量为M,钩码质量为m,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中M应远大于m D.在用图像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用a-1/M图像 (2)实验小组测出若干组F-a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为如图乙所示的a-F图线,发现图像既不过原点,又不是直线,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薄,且小车质量较大 B.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薄,以及钩码的质量较大 C.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厚,且钩码质量较大 D.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厚,且小车的质量较大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图丙为某次试验中打出的纸袋,打电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则加速度a=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
|
如右图所示,一光滑绝缘水平木板(木板足够长)固定在水平向左、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一电量为q(带正电)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右加速运动,经一段时间t撤去这个力,又经时间2t物体返回A点,则( )
A.这一过程中带电物块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小,其变化量为0 B.水平恒力与电场力的比为9:5 C.水平恒力与电场力的比为7:3 D.物块先向右加速到最右端,然后向左加速返回到A点
|
|
|
如下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10:1,B是原线圈的中心街头,原线圈输入电压如下图乙所示,副线圈电路中R1、R3为定值电阻,R2为NTC型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为耐压值为70V的电容器,所有电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当单刀双掷开关与A连接,传感器R2所在处温度升高,A1的示数变大,A2的示数减小 B.当单刀双掷开关于B连接,副线圈两端电压的频率变为25Hz C.当单刀双掷开关由A→B时,电容器C不会被击穿 D.其他条件不变,单刀双掷开关由A→B时,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0.5倍
|
|
|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月球车和着陆器(如下图甲)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行约18min后,常娥三号进入如下图乙所示的地月转移轨道AB,A为入口点,B为出口点,嫦娥三号在B点经过近月制动,进入距离月面h=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其运行的周期为T;然后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行软着陆,展开月面巡视勘察.若以R表示月球半径,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携带月球车的着陆器在月球上着陆过程中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B.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C.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D.由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较小,故月球车在月球上执行巡视探测任务时出去失重状态
|
|
|
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如右图所示.介质中
A.传播方向沿 C.周期为2.0s D.传播速度为20m/s
|
|
|
如右图所示,由两种单色光组成的一细光束
A.在水中, B. C.两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形成的干涉条纹相比,相邻明条纹的间距 D.若细光束
|
|
|
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在墙角,一质量分布均匀的光滑球体在大小为
A. C..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勒三定律都是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B.爱伊斯坦根据他对麦克斯韦理论的研究提出光速不变原理,这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假设 C.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D.红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长变长,颜色不变
|
|
|
(12分)如图所示,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的下端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可认为物体在连接处速率不变)。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从距地面h=3.2m高处由静止沿斜面下滑。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的大小; (2)物体下滑到达斜面底端A时速度vA的大小; (3)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时间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