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某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4)的睾丸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和12、24、24。下列关于细胞甲和细胞乙的分裂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细胞甲和细胞乙一定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B. 细胞甲可能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 C. 细胞甲不可能再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乙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 D. 细胞甲和细胞乙一定都在进行减数分裂
|
|
|
如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
A. 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B. 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 C. 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
|
下图为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目为2a)分裂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4a B.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2a C. 正常情况下,基因A与a、B与b分离发生在细胞①和②中 D.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
|
|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由B→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复制的结果 B. 由H→I,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C. 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 D. 由D→E,DNA的含量减少一半,原因与N→R的过程相同
|
|
|
在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中,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1显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为1:0 B. F2显隐性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 F2的遗传因子组成之比为1:2:1 D. 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1:1
|
|
|
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现象 B. 二者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的复制、均分,而且细胞质也是均分的 C.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是精子需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D. 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
|
|
在XY型性别决定生物的以下细胞中,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是 A. 初级精母细胞 B. 精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 D. 体细胞
|
|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和着丝点分裂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
|
|
在动物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B. 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 全部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全部等位基因的分离
|
|
|
下图中①~④表示某动物有性生殖时细胞连续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b、c分别表示某时期一个细胞中三种物质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③→④过程中 B. 处于①和③时期的细胞分别为精(卵)原细胞和次级精(卵)母细胞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在③时期 D. 图中b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相对数量的变化,c表示细胞内染色单体相对数量的变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