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B.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后产生等位基因 C. 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 D. 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
|
|
|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可发生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B. 染色单体和DNA数目相等的时期,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染色体和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D. 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的时期,细胞中不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
|
|
下列不能为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提供证据的是: A. 所有生物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相同且共用一套密码子 B. 所有生物都以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C. 所有生物都以 ATP 和 ADP 的相互转化机制作为能量供应机制 D. 所有生物都以有丝分裂或者无丝分裂的方式实现细胞增殖
|
|
|
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C.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 D.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
|
|
|
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甲、乙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 )
A. 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B. 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C. 既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D. 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
|
|
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C.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
|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 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 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
|
|
水稻的高秆和矮秆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抗病与易感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t),均为完全显性,现有纯合高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均为高秆抗病,F1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得到如下结果: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由实验结果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B、b与T、t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D. 对F1测交,测交后代会有四种表现型,比例应接近1:1:1:1
|
|
|
如图为人体中血型决定方式示意图(IA对i为显性、IB对i为显性、IA与IB为共显性),个体甲(O型血)与个体乙(A型血)结婚后生育了个体丙(B型血),则甲的父母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Hhii HhIBIB B. HHii HhIBi C. hhIAi HhIBIB D. Hhii HhIBi
|
|||||||||||
|
如图是某生物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片段,A为某种显性基因,b为某种隐性基因,M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A和b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有基因A和b及它们控制合成的蛋白质 C. 若该DNA分子上的基因b突变为B,生物性状可能不发生变化。 D. 基因A和b的模板链所在的DNA链相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