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试题

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但其抗寒能力较差,在高纬高寒地区种植难以存活.研究人员将纯种不抗寒苜蓿搭载在返回式卫星上,再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两个抗寒苜蓿新品种(I号和Ⅱ号).下面是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的杂交实验及结果:

(1)上述选育新品种I号和Ⅱ号的方法是_____,苜蓿植株抗寒性遗传表明:基因与性状不都是简单的_____关系.

(2)实验一的F1植株可产生_____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子二代抗寒苜蓿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子二代植株中,杂合抗寒苜蓿所占比例为_____

(3)新品种Ⅱ号的基因型为(基因用A、a和B、b表示)_____,实验二的F2代抗寒植株含有_____种基因型,在F2代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

(4)苜蓿的紫花对白花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研究者在纯种紫花和白花杂交后的子一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白花苜蓿,请你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

_____

_____

 

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处理组

平均每个绿豆芽长

出不定根数(条)

每条不定根平

均长度(mm)

从植物体内分离的浓度为x(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92

37

从植物体内分离的浓度为y(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4.16

18

浓度为5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4.85

20

浓度为100 (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02

23

浓度为20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58

31

蒸馏水

3.17

14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2)本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组。与y对比,x是从__________(嫩叶/老叶)分离得到的。

(3)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判断,表中x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表中y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试管苗。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分布于_____,b点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

(2)图中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原因是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大棚种植葡萄时,可采取_____两个措施来提高产量。对于红光组,当CO2浓度为300μl•L时,对幼苗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固定的CO2_____(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4)为探究黄光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

 

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B黑色和b淡赤色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某染色体数正常的家蚕的一条10号染色体上B和b两基因,另一条染色体上仅有b基因。用X射线处理雌蚕,将带有B基因的第10号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获得可以鉴别雌雄性别的品系第10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bb的个体).该品系与淡赤色雄蚕杂交得到子一代,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品系雌蚕的形成时基因重组的结果

B该品系雌蚕细胞发生了基因结构改变

C子一代中雌蚕中既有淡赤色又有黑色

D子一代雌蚕全为黑色,雄蚕全为淡赤色

 

下图为人体某种遗传病的产生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a、b、c分别为DNA、mRNA、蛋白质,过程①和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

B. 过程①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酶与RNA—端的特定序列相结合

C. 由图可知,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由左向右移动

D. 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 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 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 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图甲农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不出生率,②表不死亡率)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B. 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

D. 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 B. 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 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肽键的变化 D. 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

B. 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胰蛋白酶只能水解一种蛋白质

C. 需氧型生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

D. 肌肉组织吸收的02与放出的C02量相等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马铃薯植株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容易遭受病毒的侵染,从而导致严重减产。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毒的PVX基因成功导入马铃薯细胞中,培育出抗病毒的马铃薯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以相关mRNA为材料在_______酶的作用下,可以获得抗病毒的PVX基因。将获得的PVX基因在体外进行扩增,可以采用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该技术中所利用的特殊酶是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抗病毒的PVX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抗病毒的PVX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其原因是目的基因无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在进行基因操作时,将抗病毒的PVX基因导入马铃薯细胞常用的方法为______。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在个体水平上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若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具有很多优势,从环境保护和生物工程安全性问题的角度分析,其优势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629798条记录 当前(10823/62980) 首页 上一页 10818 10819 10820 10821 10822 10823 10824 10825 10826 10827 1082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