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223/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218 62219 62220 62221 62222 62223 62224 62225 62226 62227 6222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