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

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

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

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             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

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

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

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

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

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此诗

的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爱国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

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

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

A.汉字是史官或巫创造的         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

C.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6ec8aac122bd4f6e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 发明造纸术                         B. 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                           D.发明活字印刷术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165/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160 62161 62162 62163 62164 62165 62166 62167 62168 62169 6217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