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等政体,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近代法国政体多次变动所反映实质的问题是

A.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

B.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

C.立宪与共和的较量 

D.历史与传统的较量

 

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评价哪种制度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地方完全丧失了财政自主权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原相权加强了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如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开元初,邵冲与薛南金复加刑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唐朝的统治中心开始下移 

B.唐朝的人才选拔有了新的途径

C.唐朝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D.唐朝时宗法制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某一制度时,有学者认为:“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由此可知:

A.说明八股取士有愚弄百姓的作用 

B.说明古代郡县制地的残酷统治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D.解释了科举制废除的根源

 

西汉初年,汉文帝问当时的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从这个故事说明:

A.丞相主管审议决策之权

B.右丞相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C.丞相负责监察百官的履职  

D.丞相的职能只是分管行政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自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郡县制的实施是诸侯势力膨胀的必然结果

B.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确立

C.战国的诸侯与周初的分封诸侯本质是一样的

D.封建国家的疆域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指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能拥有这一权威。任何司法官员都不能自命公正的对社会的另一成员科处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这表明

A.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B.尊重“人民主权”可有效提升法律权威

C.社会契约论的提出丰富了天赋人权学说

D.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的法治社会彰显正义

 

关履权著在《兩宋史論》中描述宋朝“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劳远,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由此可以推断:

A.科举制在宋代地位至高无上 

B.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

C.宋代文人没有民族的安危感  

D.统治者不重视对祖宗的祭祀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0294/68464) 首页 上一页 50289 50290 50291 50292 50293 50294 50295 50296 50297 50298 5029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