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主要表现。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侧重点有何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
|
我们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
|
“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里描述的作品是: A.《向日葵》 B.《樱桃和桃子》 C.《日出•印象》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
QQ、微信、微博等一些社交平台,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都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产生于 A.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C.美苏冷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
2015年是电影诞生l20周年,也是彩色电影诞生80周年。电影艺术诞生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
|
二十世纪中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
|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
1992年5月,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对中国探访,问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这一 “变化”影响下,中国 A.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颁布并施行《义务教育法》
|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材料描述的理论是 A.新三民主义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城市中心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