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
|
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该材料最能说明( )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
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
|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很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与国民党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
某新闻专题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下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国城市近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