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 A. 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B. 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 C. 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D. 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
|
|
广东佛山老伯手写70米族谱长卷,反映了陈氏、旁氏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主政治的进步 ④文化教育的普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下表中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 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
|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而早在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近代经济领域亦然——新旧经济成分并存、新的经济因素兴衰更替、经济结构处于渐变当中。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其中引起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促进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下列图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B.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D.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
|
《文史哲》中说:“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 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00多年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当年高僧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
|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朝鲜战争的冲击 ③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村民委员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