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 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 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 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 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C.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D. 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
|||||||||||||||||||||||||||||||||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新式学堂招生难 B. 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 官办学校待遇好 D. 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
|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 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C. 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 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
|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
|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材料二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 (2)材料二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