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经济转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
|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A. 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 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 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
|
社会主义右派认为英国福利制度“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A.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 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A. 调整农业结构并稳定了产品价格 B. 基本解决就业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危机隐患 C. 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 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
下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 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 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 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 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
|
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 A. 西餐开始传入内地 B. 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C.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D. 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
|
|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
|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C.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D. 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
|
下面是中国1980-2006年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商品数占总商品数的比率统计图。其变化反映了我国 A. 商品市场价格不断增长 B. 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迅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