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朱子语录》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
|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封建”还是“郡县”? 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了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
|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 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 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协理奏章 B. 参与决策 C. 执行政令 D. 监察百官
|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
唐朝杜牧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 层层推荐 B. 注重门第 C. 唯才是举 D. 打击贵族
|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 其它大臣的回答不科学 B. 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 C. 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 D. 其它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
|
宋朝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A. 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 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 C. 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 扩大宰相的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