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7887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

等出港。它赞美了(  )

A. 三权分立    B. 联邦体制    C. 主权在民    D. 民主共和

 

1928年美国法官塔夫特说:“这个国家的联邦和各州宪法把政府权力划分为3个分支。这并非说,3个分支不是同一政府的协调部分,或在其责任范围内,每个分支不可行使其他两个分支的行动权力。在决定它可以从其他分支寻求何种帮助时,这种帮助的范围和属性必须根据常识和政府协调的内在要求来确定。”这表明

A. 美国政府机构不是分权政府

B. 政府权力划分违背分权制衡原则

C. 现实统治需要政府机构相互合作

D. 美国政府要加强中央集权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 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 罗马法具备了严格的法律强制性

B.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C. 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D. 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

A. 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 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 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D. 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权利”概念首先形成于罗马法。学者们认为,罗马法中的“Jus”虽然具有‘多重含义,包括法律、正义、义务等,但它仍然是现代权利概念的真正起点或直接来源,是个人权利概念第一个正式的表述形式。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罗马法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 罗马法注重对于个人正当权利的保护

C. 罗马法中的“权利”一词古今内涵一致

D. 罗马法关于“权利”的定义影响深远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这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民主的失败”,从源头上看这种“失败”是全方位的,它是主体失败、程序失败和结果失败的综合体。下面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直接民主不如间接民主

B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失败”,主要指民主范围有限

C“陶片放逐法”有力地驳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失败”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多数人的暴政”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A. 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 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 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 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 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9794/68464) 首页 上一页 39789 39790 39791 39792 39793 39794 39795 39796 39797 39798 3979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