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促成下图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

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

A. 促进民族融合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发展商品经济    D. 防止地方割据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弱化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俗施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继承华夏传统

 

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A. 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 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 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 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主要反映出

A. 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 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 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施德惠”,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A. 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B. 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C. 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D. 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

 

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 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

D. 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881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8808 28809 28810 28811 28812 28813 28814 28815 28816 28817 288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