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 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 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 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 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
|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 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 “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 “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 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
“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 古典主义 B. 现代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实主义
|
|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作者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同时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使读者在凄然的笑声之后去回味,去思索。下列作品与其创作流派一致的是 A.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B. 《人间喜剧》 C. 《安徒生童话》 D. 《等待戈多》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C. 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 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
|
下列表格反映出
A.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
||||||||||||||||||||||||||||||||||||
19世纪中期有人曾这样说:“当我读着您的著作的时候,我感到痛苦多于愉快……因为我认为这些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令人难堪的恶作剧。我一向把因果关系称为上帝的意志,并且我能够证明,上帝是为了它所创造的万物的利益而有所作为的,上帝也是依据我们能够研究并且理解的法则而行动的。”这个人读的著作是 A.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B.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C.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
|
|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 A.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 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 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 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
|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