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枣阳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

A. 冲击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

B. 遏制了共产主义势力扩张

C. 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

D. 体现了二战后大国的角逐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场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这反映出

A. 中国是战后“冷战”的中间地带

B. 美国战败是保留实力的结果

C. “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D. 中苏同盟是美国所忌惮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

A. 表达对神灵虔诚和崇敬

B. 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 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 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 发动二月革命的主张

B. 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 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

D. 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下面两图的转变,可以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④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是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

A. 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 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    D. 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本。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的

A. 议会

B. 国王

C. 首相

D. 内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消除了过分专制的寡头政体,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材料中的“他”指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柏拉图

D. 伯利克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 深受避讳影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客观评价了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 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

D. 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施德惠”,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A. 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B. 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C. 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D. 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主要反映出

A. 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 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 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A. 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 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 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 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继承华夏传统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弱化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俗施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

A. 促进民族融合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发展商品经济    D. 防止地方割据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促成下图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

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源在于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君主专制制度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在他看来,“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以此分析,在当时的德国

A. 宪法不起任何作用

B. 专制思想与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 议会形同虚设

D. 德皇掌握行政权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扩大了地方政治、经济自主权,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该学者论述的制度

A. 郡国并行制

B. 节度使制

C. 转运使制

D. 地方三司制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

①中正大街

②大同大街

③人民大街

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有了纠纷,需要打官司的话,按秦朝官吏的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 御史大夫

B. 县令

C. 丞相

D. 郡守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土地和人口

B. 封号和耕牛

C. 土地和耕牛

D. 人口和铁犁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 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 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 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 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 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 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2014年4月25日,在洪湖发现一明代古墓,在该古墓中最有可能发现的殉葬品是

A. 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 精美华丽的丝绸

C. 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 图案丰富的彩瓷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影响。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请指出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有何影响?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材料一史学家雷格莱指出:近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的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得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罗斯托认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棉纺织技术、采煤和炼铁技术、蒸汽机以及巨额的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的国家”。

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至少在绝对规模上,明清中国国内市场比英国及其殖民地所形成的大英帝国市场要更大。不仅如此,由于江南是大一统的明清帝国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个帝国中占有最佳交通位置,因而江南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从巨大的国内市场中获得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从此意义上来说,江南从巨大的国内市场中所能享受到的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可能更大,也更有保证。此外,明清时期东亚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的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归纳材料一中英国近代工业化的条件。

(2)归纳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有人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就会走向现代化。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