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但据《宋会要·食货》 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 266 万多匹, 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 A. 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B. 私营手工业较为繁荣 C. 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D.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地区
|
|
1954 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 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 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 政府之间的合作 B. 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 企业之间的联合 D. 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
|
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 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 B. 马英九对国民党解放战争行为深刻反思 C. 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 马英九力主中国贯彻统一思想
|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 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 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精神 B. 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列宁说,我们坚信西欧一定会发生革命,现在人们已经感 到空中雷电密集,预感到马上会爆发一场大雷雨;虽然不能断言革命在哪一天爆发,“但 是我们能够促进革命”,“帮助西欧人民发动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强调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B. 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 C. 全世界无产阶级力量武装保卫苏俄的重要性 D. 十月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
|
1938 年 10 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 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 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 以不屈精神贯彻民众整体意识 B. 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投敌行为 C. 遏制了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 鼓舞北平守军奋起抵抗
|
|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 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 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 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 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 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 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 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 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 民众的政体分歧正在渐趋消弭 B. 君主派的政治观点与国家需求越来越远 C. 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D.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陷入白热化
|
|
1649 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 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 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 也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发展任重道远 B. 君主立宪政体基础初步确立 C. 民众心理与高层政治发展息息相关 D. 君主专制绵延久远
|
|
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 废物。 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 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 责任意识是雅典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民主与公民义务具有内在一致性 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