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C.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D.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
《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 源于自然法则 B. 体现神权思想 C. 规范社会秩序 D. 强调等级对立
|
|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 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B. 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
|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A. 具有鲜明的人文理念 B. 宣扬“民本”思想 C. 极力批判鬼神宗教观 D. 具有“议政”精神
|
|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
|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
|
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A. 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 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 C. 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 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
|
|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