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各国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因一度四处用兵,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外推行了睦邻政策。洪武朝的31年间,明政府先后派遣使者30次,对周边的12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的回应,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人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今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西南,安南国……。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条祖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睦邻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睦邻政策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结束前,北约是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军事集团。其战略目标是“集体防御”,防御范围是在北大西洋盟国领域之内,而且重点是“前沿防御”。1991年l1月的北约罗马峰会,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文件,开始实施“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并通过介入南斯拉夫地区危机以及东扩等方式向东欧……地区扩展。2002年北约布拉格峰会再次修订了军事战略,在保留传统职能的同时,执行了从军事到民事的广泛任务,如反恐、维和及人道主义援助等。十余年来北约的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行动实践表明,北约正从“大西洋地区防御型”向“防区外进攻型”转变。

——摘编自《冷战后北约战略大变:拉原华约国家“入伙”》

(1)根据材料,指出北约成立以来战略目标的主要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约战略目标演变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着进一步巩固边区……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见,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特于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举行选举之际……向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如下之施政纲领……(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五)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三制”原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纪念的各种庆典都是19世纪晚期发明出来的。美国独立革命的百年纪念(1876年)和法国大革命的百年纪念(1889年)都是以一般性的万国博览会作为庆祝方式。在这两个百年纪念日当中的某一时刻,西方世界受过教育的公民开始意识到:这个诞生于《独立宣言》,世界上第一座铁桥的修筑和猛攻巴士底狱的世界,现在已经100岁了。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和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请你根据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结合》

    材料二  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一一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1985年至1994年,在有数据统计的81个发展中国家中,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有57个,比例高达70.4%。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依然连年增加。据此推断,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经济全球化浪潮波及

C. 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力    D. 世界贸易组织保护不力

 

1923年蒋介石在参观彼得格勒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同时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集权过度,工厂缺乏有能力的管理者。但他总体还是觉得“苏维埃政府……已有相当基础”。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A. 政治经济危机尚未被解决    B. 受西方封锁,人民生活困难

C. 新经济政策作用逐渐显现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较严重

 

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 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 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 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的“耐克逊”交易形式,被用来表示契约。“耐克逊”的本意是指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仪式举行时,不仅要求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还要求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司秤用衡器权衡所贷的金属块后,交付借用人,贷用人则在神前宣誓,读固定术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罗马通过成文法维护私有财产    B. 罗马人比较原始的契约意识

C. 罗马人非常注重交易仪式    D. 罗马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

 

新中国某一时期,电影生产全部由国家下达指标,投入资金,各电影制片厂接受国家任务组织职工进行生产;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所有通过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并向全国发行放映,各级发行放映机构也都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经济体制的计划性特征    B. “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

C. 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帮助    D. 公有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46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457 24458 24459 24460 24461 24462 24463 24464 24465 24466 2446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