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A. 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 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 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 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A. 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B. 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 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D. 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题文)“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 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 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 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大环境下,也曾出现过‘民主’的因子。”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因子”的是

A. 明太祖废除丞相    B. 唐代政事堂中“群相议政”

C. 元朝设“流动的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187/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182 24183 24184 24185 24186 24187 24188 24189 24190 24191 2419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