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C.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新经济政策时期

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表格中,1921年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年份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 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230/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225 18226 18227 18228 18229 18230 18231 18232 18233 18234 1823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