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 《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
|
|
清抄本《精选皇宋策学绳尺》所收为宋末科场对策文。“其兵财、政治、儒术诸题,大抵多肤说迂论,少可取者”,“问二程、朱、张四先生言行,则为当时理学风尚”。这反映了宋末 A. 重文轻武风气的盛行 B. 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C. 科举推动理学通俗化 D.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
|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 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 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 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 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
|
|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
|
|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 ①安贫乐道 ②传道授业 ③通经致用 ④德治仁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
史载:西汉政权建立后,“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对此,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方略是 A. 厉行法治 B. 广修水利 C. 无为而治 D. 大兴儒学
|
|
|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
|
|
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有一学派的弟子慨然主动赴宋抗楚,因为他们“循其主义”而“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最终有72人死难其间。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
|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论述道:“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该论述反映了 A. 孔子力图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老子向往小国寡民、轻徭薄赋 C. 孟子劝导王者重民爱民、施行仁政 D. 韩非主张加强集权、奖励耕战
|
|
|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请谈谈你对这份合约的看法(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有效提炼材料;结合当时实际情形;论述充分,史实清晰,史论结合;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分析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