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
|||||||
|
李鸿章在奏折中言:“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他的这一论断 A. 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 B. 高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C. 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与战争发展情况不符
|
|
|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
|
|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 A.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B. 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C. 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D.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
|
|
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 A.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 内外战争的冲击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英国市场的需求
|
|||||||||||||||||||||
|
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 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 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 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 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
|
|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
|
|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吏治腐败和政治纷争不断 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 宦官成为明朝的中枢官员
|
|
|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
|
|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