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礼乐制度的破坏    B. 井田制度的瓦解    C. 分封制度的崩溃    D. 诸侯势力的崛起

 

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62年湖北随州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墓。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

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源于

A. 出生居住地

B. 古代的官职

C. 周朝分封制

D. 父祖辈的字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 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储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据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

材料五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简析郡县制有何深远影响?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186/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181 18182 18183 18184 18185 18186 18187 18188 18189 18190 181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