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 宗祛嫡庶关系确立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题文)《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体现出射礼

A. 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 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 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题文)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 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 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以来,虽然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奏章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尤其嘉靖后期,“政务偷玩,事无统纪”,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疾。

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他还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薄,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薄,月终注销。……月有考,岁有稽”,据此“考其勤惰”,决定赏罚升降。

——摘编自曹大为《张居正改革:考成法责吏治外示羁縻修饬边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以来出现政治积弊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乾降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C.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152/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147 18148 18149 18150 18151 18152 18153 18154 18155 18156 1815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