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C.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 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载:“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材料反映了李贽主张

A. 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 合理的社会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C. 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    D. 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 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 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 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 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    B. 维新派、革命派、顽固派

C.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D. 革命派、洋务派、激进派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应由培养“人上人”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旨在

A. 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B. 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

C. 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平等性和实用性

D.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

B. 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

C. 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

D. 结束君生专制已成为共识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反抗外来侵略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143/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138 18139 18140 18141 18142 18143 18144 18145 18146 18147 1814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