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
|
|
《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 三司 B. 政事堂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
|
|
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在地方设通判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
|
|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
|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
|
|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 A. 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 B. 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 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
|
|
史载:秦人在招诱别国民众时,曾以给他们房屋土地、十年内免税、三世不负担兵役等优惠政策,凡“从事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这反映出秦国 A. 手工业产量增长 B. 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C. 实行抑制商业的政策 D.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
|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尚未分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
|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 A. 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B. 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 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 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