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
|
|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
|
|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
|
|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 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 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 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 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
|
|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
|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
|
|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 篆书 B. 隶书 C. 草书 D. 行书
|
|
|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逐渐走向繁复化 C.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实用性不断增强
|
|
|
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B. 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C. 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D. 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
|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