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 “物皆有理”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题文)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102/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097 18098 18099 18100 18101 18102 18103 18104 18105 18106 181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