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题型:单选题
难度:困难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题型:单选题
难度:简单

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官吏贪腐严重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英国大量走私鸦片

D. 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题文)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题型:单选题
难度:简单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题型:单选题
难度:困难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题型:单选题
难度:困难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 农本思想被否定

B. 重商主义盛行

C. 传统义利观废弛

D. 抑商观念削弱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093/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088 18089 18090 18091 18092 18093 18094 18095 18096 18097 1809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