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
|
|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先秦儒学以个人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 汉代儒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 儒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发展演变 D. 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
|
|
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
|
|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 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 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 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
|
|
|
(题文)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是 A.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B.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
|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重征赋税 B. “无为而治” C. 实现“仁政” D. “独尊儒术”
|
|
|
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
|
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 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B.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C.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D.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
|
|
(题文)韩非子格外强调君主权势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他指出君主应“独制海内”,否则“爱臣太亲,比危其身;人臣太责,必易主位”.韩非子 A. 最早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B. 认识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C. 反对设立各种政府机构 D. 主张君主应实行集权统治
|
|
|
(题文)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B.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 “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