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古代绘画作品,画有两朵萱花,一只白头翁,画中题诗:“问之花鸟何为春?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该画属于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风俗画 D. 宗教画
|
|
|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
|
|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 “存天理,灭人欲”
|
|
|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
|
|
(题文)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这一主张 A.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 B. 反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 C. C.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 D.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
|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
|
|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
|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恰通透。”这段话提倡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
|
|
|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 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
|
|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 )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 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