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
|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 实行民主共和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
|
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而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
|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告诉我们:权力过于之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贾科、刘树利《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年至前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nán)《罗马法原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十二铜表法》制定的背景及其作用。
|
|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源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地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有利于皇权的运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运行中的哪一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所涉及的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唐太宗李世民)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一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哪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的积极意义。
|
|
|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 皇帝制度 B. 司法陪审制 C. 完备法典 D. 陶片放逐法
|
|
|
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这表明罗马法( ) A.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 B. 随着时代发展,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 C. 使得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D. 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
|
|
古罗马法律规定:对能证明自己因贫穷而确实无力教养儿女的父母,立即给予足够的补助。这反映了古罗马( ) A. 保障帝国境内所有人的利益 B. 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C. 建立了非常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 D. 习惯法的陋习被废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