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
|
|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
|
|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
|
|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
|
|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
||||||||||||||||||||||||||||||||||||||||||||||
|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
|
|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
|
|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
|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 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 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
|
|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据此推断 A. 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 B. 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 C. 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 D. 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