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历史学家K.S.平森认为1870年至1900年的德国正在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与这一转变无关的因素是 A. 启蒙运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德国统一 D. 德意志帝国成立
|
|
|
1811年,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 B.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C. 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 D. 工人阶级生存艰难
|
|
|
1967年,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巧妙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作品 A.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 是大萧条冲击下的产物 C.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活 D. 渲染了人们的彷徨迷茫
|
|
|
17世纪,荷兰、英格拉、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 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 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
|
|
在历史研究中,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又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探索时代”、“大航海时代”等。这些表述 A. 含有时空观念 B. 丰富史料实证 C. 属于历史解释 D. 彰显家国情怀
|
|
|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
|
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 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 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 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
|
|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这些行动 A. 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成为两岸分裂源头 C. 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 意在维护国家权益
|
|
|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黄浦江两岸)界。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表明上海地区 A. 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B. 华夷观念影响依然强烈 C. 经济地位渐趋加强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
|
据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后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100%)表可知当时
——整理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刺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英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 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