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 A.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 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
|||||||||||||||||||
|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群众性“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C.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D. 民国政府的提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
|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 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
|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 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B. 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C.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
|
|
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
|||||||||||||||||||||||||
|
克拉克瓷是明末清初中国外销青花瓷的一种,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国外屡见不鲜,国内却鲜有出土。“克拉克”一词源于1602年荷兰人虏获的一艘葡萄牙克拉克帆船,在这艘船上,装载有数万件风格独特的青花瓷。荷兰人把这些青花瓷公开拍卖,人们争相购买。克拉克瓷在欧洲的畅销从侧面反映出 A.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东方从属于西方 D. 荷兰取代葡萄牙
|
|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 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B. 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 C. 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 D. 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
|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
|
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 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 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
|
|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