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 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 B. 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 C. 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 D. 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
|
|
|
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世代相传、颠扑不破,即便国家分崩、外族入侵甚至国家沦亡.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这说明百家争鸣 A. 有效地维护了君主专制 B. 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略 C. 对文化认同感影响深远 D. 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
|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B.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
|
|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西汉建立不久,异性王被一一铲除,通行弟子被分封到各地,与此同时全国还要约15个郡的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郡国并行制成为汉初基本政治制度,然而到文景时期,同姓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景帝武帝等采取以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诸侯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
|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
|
|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 荫制
|
|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
|
(题文)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 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 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