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中书令
|
|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
|
|
“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
|
|
有学者指出:“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变局”的表现之一是 A. 最高权力的逐步集中 B. 血缘宗族纽带的维系 C. 分封制度的日渐强化 D. 神权与王权逐渐结合
|
|
|
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
|
|
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都以血缘为纽带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维护了封建统治
|
|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西周政治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B. 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宗法制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
|
|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
|
|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