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 A. 社会宗法观念 B. 血缘亲族团结 C. 家族观念流行 D. 散漫自私意识
|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
|
|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 削弱了王国势力 D.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
|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A. 宗法制 B. 君主专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
|
|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度
|
|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
|
《韩非子》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这一政治构想的是 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例行文化专制政策
|
|
|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 信仰 B. 财产 C. 血缘 D. 地域
|
|
|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 C. 宗法制度 D. 皇帝制度
|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