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宋以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其原因主要在于(  )

A. 八股取士的实施    B. 政府选官的需要

C.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

A. 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B. 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 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 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

A.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董仲舒认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种观点客观上(  )

A. 确立君臣之礼的原则    B.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C. 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保证了皇帝独尊地位

 

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 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D.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D.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D.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7964/68464) 首页 上一页 17959 17960 17961 17962 17963 17964 17965 17966 17967 17968 1796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